第二 章 落寞的书香家族

李云飞出生在一个名叫清平镇的偏远地方。

清平镇虽地处偏僻,却也未能逃脱时代的影响。

这里的人们为了生计奔波,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。

李云飞的家庭在清平镇算得上是书香门第,但也只是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儒雅。

他的父亲李承德,曾经是一位满怀儒家理想的学者,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,最终只能在镇里的小私塾中谋得一份微薄的收入。

母亲苏氏,是一位温柔且坚韧的女子,尽管生活艰辛,却始终支持着丈夫对知识的追求,并努力为家庭营造出一丝温暖的氛围。

李家的小院虽然简陋,但屋内的书架上依然摆满了泛黄的儒家典籍。

那是李承德多年来的珍藏,也是他心中未曾熄灭的理想之火。

李云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,他的啼哭声仿佛为这个略显沉闷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。

李云飞自幼便展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聪慧。

当其他孩子在街头巷尾玩耍打闹时,他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父亲的身边,听他讲述那些古老的儒家故事。

在他还不识字的时候,就己经对《论语》中的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耳熟能详。

在李云飞三西岁时,父亲便开始正式教导他认字读书。

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小院,父子俩就会坐在那张陈旧的书桌前。

李承德手持一本《诗经》,用略显沙哑但饱含深情的声音诵读着: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
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

李云飞则睁着那双清澈的眼睛,认真地跟读,尽管还不理解其中的深意,但那抑扬顿挫的韵律却让他感到无比的愉悦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李云飞对儒家经典的热爱愈发深沉。

他常常独自一人在书房中,沉浸于那些古老的文字中,仿佛与千年前的圣贤进行着心灵的对话。

有一次,他偶然间翻到了一本破旧的《孟子》,书中那句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让他深受震撼。

他仿佛看到了孟子那坚定的目光,感受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。

然而,外界的环境却并不利于他对儒家经典的学习。

镇里的人们更多地关注着如何获取财富和权力,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嗤之以鼻。

李云飞在学堂中也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挤,他们认为他所痴迷的儒家经典是过时的、无用的东西。

但李云飞并未因此而动摇。

回到家中,他会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困惑和委屈。

李承德总是抚摸着他的头,语重心长地说:“云飞啊,儒道的价值不在于他人的认可,而在于我们内心的坚守。

只要你坚信其中的真理,总有一天,它会重新焕发出光芒。”

在李云飞七岁那年的一个夜晚,天空中繁星闪烁。

他和父亲坐在院子里,李承德给他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。

孔子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传播自己的学说,那份执着和坚定深深地打动了李云飞。

他暗暗发誓,一定要像孔子一样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都不放弃对儒家经典的追求。

母亲苏氏虽然不精通儒家经典,但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儿子。

她会在李云飞读书疲倦时,为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羹;在他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感到沮丧时,给予他温暖的拥抱和鼓励。

在李云飞十岁那年,原本平静安宁的家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且极为沉重的变故。

父亲李承德只因坚守正义,无意得罪了镇上有权有势、蛮横跋扈的权贵,对方竟不择手段,使用卑劣的阴谋,致使李承德失去了在私塾那份赖以养家糊口的工作。

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,只能依靠母亲苏氏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计。

但即便如此,李云飞也没有放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。

他每天都会在做完家务后,借着微弱的烛光继续阅读。

在这个艰难的时刻,儒家经典成为了李云飞心灵的寄托。

他在《礼记》中读到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思考,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云飞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深刻。

他开始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,为镇上的人们解决一些问题。

他用儒家的仁爱思想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,用礼仪规范教导孩子们的行为举止。

渐渐地,人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,也对儒家经典有了新的认识。

在李云飞十二岁那年,镇上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。

李云飞抓住这个机会,向他请教了许多关于儒家经典的问题。

这位学者被他的执着和才华所打动,临走时送给他一本珍贵的《大学》,并鼓励他要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。

李云飞深知,儒道的复兴之路还很漫长,但他愿意成为那一颗点燃希望之火的星星。

在这个动荡的时代,他要用自己的行动,让儒家经典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。

  • 字号
  • 背景
  • 手机阅读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