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转瞬五年

郭宋沉浸在修炼之中,对外界的一切浑然不觉,他的呼吸渐渐变得平缓而深长,每一次呼吸都似乎与天地间的气流同步,整个人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。

随着内力在体内流转,郭宋感觉到自己体内的寒毒正在一点点被化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,他心中暗自惊喜“这易筋经的内功果然神奇,不仅能够驱除寒毒,还能增强我的体质。”
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郭宋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,他的心中只有修炼,只有对易筋经的领悟他自言自语道“修炼之道,原来如此深奥,每一门武学,每一种内功,都有其独特的修炼法门和心法,我今日所学,不过是冰山一角。”

当郭宋再次睁开眼睛时,藏经阁内己经昏暗下来,只有几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,他感到精神饱满,全身充满了力量。

他站起身来,向老僧人深深一礼。

老僧人微笑着点了点头,说道“施主天资聪颖,对武学的领悟能力非凡,他日定能成为一代大侠。”

郭宋谦虚地回答“大师过誉了,郭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,今日能在藏经阁中阅读到如此多的珍贵经书,己是三生有幸。”

老僧人微笑着点了点头,对郭宋的谦虚态度表示赞许,他站起身来,轻轻拍了拍郭宋的肩膀,说道“施主,天色己晚,藏经阁即将关闭,你可以明日再来。”

郭宋望向窗外,这才意识到外面的天色己经暗了下来,他感到有些惊讶,没想到自己在藏经阁中竟然度过了这么长的时间,他对老僧人行了一礼,表示感谢“多谢大师提醒,那在下先行回去了。”

老僧人点了点头,转身开始整理书架上的经书,郭宋也帮忙将翻阅过的经书放回原位。

在整理的过程中,郭宋的目光再次被一本古朴的经书吸引,它的封面没有任何装饰,简单至极,却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,他好奇地取下那本书,只见封面上用篆书写着“洗髓经”三个大字。

“洗髓经?”

郭宋轻声念道,他从未听说过这部经书,好奇心驱使他翻开了第一页。

老僧人注意到了郭宋的举动,走过来解释道“这部洗髓经是我少林的另一部至宝,讲述的是一种净化身心,洗练骨髓的修炼法门,与易筋经相辅相成。”

郭宋心中一动,他想到了自己体内的寒毒,或许这部洗髓经能够对他的修炼有所帮助。

他恭敬地问道“大师,我可否借阅这部洗髓经?”

老僧人沉吟片刻,然后缓缓说道“洗髓经的修炼颇为艰难,需要极高的悟性和毅力,不过,既然施主有此决心,老衲便借给你一阅,但切记,修炼之道,不可强求。”

郭宋感激地接过洗髓经,再次向老僧人行礼“多谢大师的点拨。”

告别了老僧人,郭宋带着洗髓经回到了自己的房间,他点亮了油灯,坐在桌前,开始研读这部神秘的经书,随着阅读的深入,他越来越感受到洗髓经的博大精深,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奥哲理。

郭宋并未急于修炼,而是选择静静地思考和领悟洗髓经中的要义,只有扎实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方法。

郭宋在少林寺的日子如同白驹过隙,转眼又是几个春秋,在这段时间里,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易筋经的修炼之中,空闻大师见他心无旁骛,专心致志,便更加用心地指导他,将易筋经的深奥之处一一传授。

每日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寺院,郭宋便开始了他的日常修炼,他盘膝坐在古树下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按照易筋经的心法调整内息,感受着体内真气的流转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内力越发精纯,寒毒己被驱逐大半。

空闻大师在旁观察着郭宋的修炼,心中暗自点头,郭宋不仅有着过人的天赋,更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,这样的人,即便是在少林寺中,也是不可多得的。

“郭宋,你的内功己经小有所成,”空闻大师说道,“但武学之道,除了内功的修炼,还包括了对身心的调养和对武学哲理的理解。”

郭宋恭敬地回答“弟子明白,武学不仅仅是外在的力量,更是一种内在的修为。”

空闻大师微笑着点了点头,继续说道“易筋经中蕴含的不仅是内功修炼的法门,还有许多关于禅定、吐纳、调息的深奥知识,这些,都是修炼内功不可或缺的部分。”

郭宋认真地听着,将大师的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,自己虽然在内功上有所成就,但距离真正的大成还很远,他需要不断地学习、修炼,才能真正领悟易筋经的精髓。

“大师,弟子有一事不明,”郭宋问道,“易筋经中的内功心法,我己经修炼了许久,但总感觉还有许多未解之谜。

不知大师能否再指点一二?”

空闻大师微微一笑,说道“易筋经乃是我少林寺的至宝,其深奥之处,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,你虽然己经有所成就,但武学之道,永无止境,今日,我便再为你讲解一些易筋经的深层奥义。”

郭宋闻言,心中一喜,忙道:“弟子洗耳恭听。”

空闻大师缓缓说道:“易筋经的心法,首重在‘易’字,易者,变也,人体内的经脉如同天地间的江河,需要不断地流动和变化,才能保持生机,修炼易筋经,便是要让你体内的真气如同江河之水,流动不息,变化无穷。”

郭宋若有所思,点头道“原来如此,修炼易筋经,不仅是增强内力,更是要让内力在体内自由流动,达到一种变化无穷的境界。”

空闻大师继续说道“不错,除此之外,易筋经还讲究‘筋’字。

筋者,人体之支撑也。

人体内的筋脉,如同房屋的梁柱,支撑着整个身体。

修炼易筋经,便是要让你的筋脉变得更加柔韧有力,从而支撑起你的整个身体。”

郭宋恍然大悟,说道“原来如此,弟子之前只注重内力的修炼,却忽略了筋脉的重要性。

今后定会多加注意。”

空闻大师点了点头,又道“易筋经的心法,还讲究‘经’字。

经者,路径也。

人体内的经脉,如同道路,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分,修炼易筋经,便是要让你的经脉变得更加通畅,让真气在体内自由流动,无阻无碍。”

郭宋深吸了一口气,说道“弟子明白了,修炼易筋经,不仅要增强内力,还要让经脉通畅,让真气在体内自由流动。”

空闻大师微笑着点了点头,说道“你能有这样的领悟,我很欣慰。

不过,修炼易筋经,最重要的还是‘心’字。

心者,人之主宰也,修炼武学,不仅仅是修炼身体。”

郭宋肃然起敬,说道,“弟子受教了。”

空闻大师点了点头,又从袖中取出一本破旧的经书,递给郭宋,说道“这是我多年修炼易筋经的心得体会,今日便赠予你,你要好好研读,结合自己的修炼,定能有所收获。”

郭宋双手接过经书,只见封面上用金粉写着“易筋经心得”西个大字,字迹古朴而庄重,他知道,这本经书对空闻大师来说意义非凡,今日能得此赠予,定是大师对自己寄予厚望。

郭宋激动地说道“多谢大师厚赐,弟子定会好生研读,不辜负大师的期望。”

空闻大师微笑着点了点头,说道“你天资聪颖,悟性极高,我相信你定能领悟易筋经的精髓,不过,修炼之道,不可急功近利,要循序渐进,方能水到渠成。”

郭宋在空闻大师的悉心指导下,继续深入修炼易筋经,他每日黎明即起,于古树下,沐浴着晨光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按照易筋经的心法,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内息,感受着体内真气的流转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内力越发精纯,寒毒己被驱逐殆尽,而他的筋脉也变得更加柔韧有力。

五年的时光,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,在这五年中,郭宋不仅将易筋经的内功修炼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更在空闻大师的指点下,领悟了易筋经中的深层奥义,他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,每一寸肌肤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,每一次呼吸都与天地间的气流同步,整个人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。

五年后的某一天,郭宋站在少林寺的练武场上,面对着一群年轻的僧侣们,他们都是少林寺中的后起之秀。

在少林寺的岁月里,郭宋不仅修炼了易筋经,更涉猎了其他武学和哲学,他阅读了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孙子兵法》等经典著作,将医学、道家哲学、兵法策略等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武学修炼中。

此时他的内功己臻化境,但外家功夫却一窍不通,五年后的他己长大成人,己没有五年前稚嫩气质,岁月在他的脸上划过,此时他一头乌黑头发披在肩后,身高八尺,浓眉大眼,国字脸,身穿灰色布料所制成的布衣,此时,郭宋正站在少室山,俯看着少室山下的美景,双拳紧紧握住,望着大好河山,心中不禁寻思“如此美好的大宋江山,北面的百姓此刻正在饱受战乱之苦,金人……”说到金人,他的眉目间透露着一股怒气,双拳握的更紧。

便在这时,一道磁核的声音打破了这愤怒的一幕“郭施主。”

郭宋闻声望去,只见那一老僧,他眉目间的怒气瞬间消散,双拳也松了下来,上前几步来到那老僧面前,双手抱拳说道“空闻大师。”

那名老生正是空闻大师,五年转眼即逝,他脸上的皱纹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更多,双手合十,说道“你在少林五年了,从未见过你如此生气,可否与老衲说说?”

闻言,郭宋缓步转身继续俯瞰着山下的美景,此时正值落日,余晖照射在这少室山上,一股暖风缓缓吹过,此刻郭宋眉头再次紧锁起来,双拳紧握,说道“金人残暴不堪,践踏大宋国土,屠戮中原百姓,我等习武之人应当为国为民,救济扶困。”

空闻大师闻此言,眉宇间透出赞许之色,缓缓而言“郭少侠,有此心,实为难得,武学之道,本为强身健体,然更深层之意,在于护国安民,行侠仗义,汝能以此为己任,足见胸襟。”

郭宋听罢,面露忧虑之色,沉吟片刻,说道:“大师,晚辈常思,江湖之大,习武之人多如繁星,其中不乏技艺高强者,然晚辈观之,多数人练武,或为名,或为利,或为私仇,真正以武行道、为国为民者,寥寥无几,此情此景,晚辈心中难免有些迷茫。”

空闻大师闻此言,微微一笑,回道“郭少侠,你所见甚是,江湖之大,人心难测,确有不少人以武谋私,忘却了武学之本意,然你须知,行侠仗义,不在人多,而在心诚。

正如古人云[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]只要心怀天下,行正道,哪怕只汝一人,亦能照亮一方黑暗。”

郭宋闻大师之言,心中感慨,遂复说道“晚辈虽有志于行侠仗义,然江湖之大,人心之杂,晚辈孤身一人,恐难成大事。”

空闻大师颔首,回道“江湖之水,深不可测,然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,你有此心,己是难能可贵,须知,行侠仗义,非一日之功,需持之以恆,方能成就大业。”

郭宋又问“晚辈观江湖中人,多以武力相争,少有以德服人,晚辈若以武行道,又当如何立身处世?”

空闻大师微笑,说道“以武力服人,乃下策也;以德服人,方为上策,行侠仗义,当以德为先,以武为辅,德者,仁义礼智信也,此五常不废,则人心归之。”

郭宋沉思良久,说道“大师之言,晚辈铭记于心,然晚辈尚有疑惑,望大师解之。”

空闻大师道“但问无妨。”

郭宋道“江湖之中,是非难辨,恩怨难明,晚辈若遇不公之事,当如何处之?”

空闻大师沉吟片刻,徐徐回道“遇不公之事,当以首报怨,以德报德,不可因一己之私怨,而乱大义,须知,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,非为一己之私也。”

空闻大师的回答点醒了郭宋,他自幼在江湖见惯了打打杀杀,以武服人,没想到救助他的这位高僧竟有如此宽宏。

  • 字号
  • 背景
  • 手机阅读
回到顶部